一、健康很迫切
最近写运动方面的文章比较多,甚至到了运动装备如何选择这样细小的话题。这个原因很简单,一是希望唤起人们----特别是与我相识30多年的同龄人们----的运动热情,我所秀的,写的,都希望这些老朋友们看到,对他们有感染和带动作用;写得这么认真和细致的第二个原因,是希望所有人把运动做得有效果,不要敷衍了事。
现代生活,人的生存压力大,导致许多仅仅在20年前还被广泛奉行的良好生活习惯,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颠倒,而被各种不好的生活习惯所替代----熬夜、长年吃外卖、缺少运动、聚众饮酒。现在据说甚至单位里连工间操都很少见了。不可否认,在我们青年时代很少发生,甚至发生了也多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的很多病,现在越来越多地在年轻人身上开始出现,例如各种癌症、三高、由后天不良生活习惯而非先天性所导致的二型糖尿病,等等。
都说健康会影响情绪,当一个群体的健康状况整体下降时,整体所体现出来的集体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。动辄拔刀相向,两句话不对就跳楼跳河......这样的案例,几乎常见,每次见了,都会唏嘘不已。
二、健康很重要
健康的重要性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不得病而已,在我看来,它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:
1、减少给你的家人带来麻烦。这点我认为是健康最重要的意义。我顽固地认为:不加节制地肆无忌惮地糟蹋自己的身体,得病了又要牵累他人,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。我们所说的健康,不是指活到100岁开外,而是指能自理地活到生命终点。换句话说,昨天还在自理,今天去了,表面上看,哪怕跟一个卧床多年的人,活的是同样的年纪,终点相同,但健康走到终点的人,和在终点之前把家人拖累拖死,无异前者更幸福,更慈悲。
2、减缓或者规避经济压力。因病致穷,因病返贫,这些词我们不陌生。通常一家之主,顶梁柱,一旦病倒,这个家基本上就完了。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崩溃,还有笼罩在家庭头顶之上的,挥之不去的哀戚、怨尤氛围,一个家庭,一旦进入这样的氛围,就基本上不会再有阳光,从家运上来说,基本就是死刑。
3、保持良好的情绪。情绪健康真的是健康这个课题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见过太多这样的人:他们的身体似乎没有问题,每天能吃能动的,但情绪十分不健康。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转发的一篇社交中高情商的表现,其中两条特别有同感:一是不要用反问句或疑问句回答对方的问题;二是不要在微信交流中经常用语音。尤其是前者。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劳累,旁人看着心疼,说,“你要不先歇一下”,一种答复是:“我很快把这个弄完就休息”,这样说者听者都愉悦,一种答复是:“我休息了这个活能自己完工啊?”,这就马上把双方推到无言以对的地步。
凡是动辄以反问句、疑问句回答他人的人,心里往往充满着怨恨,和不公平感。有这样情绪的人,几乎生活在仇恨、烦恼中,说到底,就是一种地狱境界。这样的人,或者自己给自己添堵、较劲,或者把不良情绪传递给他人,让他人陪着自己一起郁闷。这种人基本就是坏人,能离多远就离多远。其坏的性质,与强迫他人吸二手烟的罪过是一样的。为什么人会容易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别人,无非是自己觉得委屈,自己觉得不被公平对待,自己认为比别人付出多......
对付这种来自周围的不良情绪的侵袭,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运动,人在运动的时候,情绪兴奋,脑子放空,比较容易把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抛诸脑后,净化自己。
三、科学运动保障健康
健康的重要性几乎没有人质疑,但是很好奇,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健康应该通过运动来达成,还是通过静养来达成,这两者之间发生纠结。有的人甚至说,一代贤人曾国藩主张静养不出汗为养身之道,也有的说乌龟就是通过静息(少动)来达成健康的。我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。
曾文正公身患惊世骇俗的蛇皮癣,他老人家不要说运动出汗了,稍微暖和一点都要自己把自己挠抓得浑身鲜血淋漓,你让他怎么去做运动?作为一个军事统帅,他选择静息作为保健手段,实在是不得已。同时,他老人家饮食非常简单清淡,即便行军打仗,也尽量保持作息规律,与他以静息为主的养生方式、确保蛇皮癣尽量少发作的养生目标是相匹配的。现代社会,静是静了,但不“息”着,每天厚味重口,大量摄入垃圾食品,且作息颠倒混乱,怎么还好意思以他老人家来当挡箭牌?
也有人说,乌龟就是靠静息,随随便便都能活上千年。我说这真的更加愚痴。我截屏一段来自网上的专家的公开发言,以示原封不动,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:
今天在我用的一个跑步管理APP上,推来一句话,我觉得非常贴心,非常有道理。顺便表扬一下这个app。过去5年,我一直用的跑表自厂的app,下图这个APP,是在授权的前提下,把原厂app里的数据同步过来,做分析,所以我用它的时间不长。但很喜欢它两点,一是每天来个小话语,推点小欢喜,二是不定期组织、推荐线上跑。
对于身体的使用,一直有一种关于“总量一定”的说法,就是身体可以被使用的总量,一辈子可以吃下的食品总量,一辈子用来消耗的水分,等等,都是一定的,总量达到后,人就要离去了。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,那么就以心脏的使用总量来做道简单的数学题吧。
设:(为简便直观期间,假定甲乙双方以下值是长年保持的,即365天均如此。)
甲:平均一天运动1小时,运动平均心率150,日常生活平均心率60。----说明一下,这就是我本人的数据,我的安静心率是50左右,但日常生活包括走动,说话,吃饭等等,平均在60左右。
乙:不爱好运动,心肺功能比甲弱,平均一天的日常心率85,也是正常值。
甲一天的心跳次数:60分钟运动 x 150心率 + 23小时*60分钟*60心率=91,800次
乙一天的心跳次数:24小时*60*85=122,400
一年下来,乙比甲的心跳次数就多出11,169,000,相当于乙的91.25天的心跳总数。
换言之,上述例子中,乙方由于不运动而导致的心跳总次数的浪费,相当于每年要短活91天!
这个不严谨但是很直观的数字,可以给“静息才能保健”的观点做一个终结了。
四、运动(以及运动所保障的健康)不是为了活得久,而是为了活得好。
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健康,不是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,而是为了给自身增加生命的厚度。
我做了一个小视频,简单示意一下不同运动状态的人的健康状况走向,纯感性,没有数据支撑,算是个示意。这是视频中的一幅截图,用两条线表示健康和不健康的人生命活力走向。很多人都有35岁和60岁时身体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的感觉,甚至称为“跨过门槛”那样明显。而运动的人,拥有健康的人生,虽然其健康状态也会缓慢下降,但是可以把好的状态维持得更久,即便两条曲线的终点相同(死在同样的年纪,我在这里故意把终结年纪画在100开外,呼应我们平时经常互称“活到100多岁”这个表述),但橙色线所构成的面积比蓝色线构成的面积要大得多。
橙色线的尾端,之所以这样很陡峭地下降,因为的确见到一些福气很好的老人,头天还活得好好的,第二天就去了。甚至有报道说有的老人早上打完拳,早餐后上床休息一下,就去了,这样的案例。这些都是有极大福报的人,在浙北地区有句老话,“活着要健,死了要快”。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,我在这里把橙色曲线画成这样的形状。只是为了表示极致的美好状态,一般人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福报。